分類: 媒體

  • 香港商界和法律專業人士對23條的通過樂觀

    香港商界和法律專業人士對23條的通過樂觀

    香港商界和法律專業人士對23條的通過樂觀

    香港商界和法律專業人士對23條的通過樂觀。

    「我非常感恩,基本法 23 條終於獲得通過,」香港註冊測量師和思考香港時事評論員姚潔凝告訴 新加坡海峽時報。 「現在香港可以得到真正的法律保護,免受外國干預。 」

    姚測量師引述她在香港房地產行業的專業經驗表示,一些有影響力的外國人或潛在的洗黑錢者,過去曾透過大額交易,對房地產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她提到了2023 年的一起案件,香港商人朱立基在其越南妻子張美蘭(Truong My Lan) 被指控策劃越南最大的金融騙局、金額達120 億美元後,以巨額折讓出售了一家酒店、豪宅和半建開發地盤( 約160 億新加坡元)。

    當時,這些人為壓價的成交記錄,進一步打擊香港本已疲軟的房地產市場,房地產是香港經濟的關鍵支柱之一。

    姚測量師表示,新法例允許處理此類交易的律師,將案件報告為潛在的國家安全風險,而此前由於要遵守客戶保密原則,專業人士無法這樣做。

    她說:[這對香港來說是很好的保護,將有助於清除我們房地產市場的‘髒錢’。]

  • 姚潔凝: 英國城市破產 香港要引以為鑑

    姚潔凝: 英國城市破產 香港要引以為鑑

    姚潔凝: 英國城市破產 香港要引以為鑑

    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 (Birmingham)宣布破產,市政府財政赤字高達8,700萬英磅,即約8.5億港元,伯明翰是繼倫敦和曼切斯特之後,第三大香港人熱門的移民城市,亦是英國繼倫敦之後,第二大的經濟體。伯明翰破產的主因,並不是理財失當,而是與一件纏繞超過十多年的官司有關。伯明翰市議會女職員集體控告市議會,指沒獲得與同級男職員相同的薪津,法庭裁定市政府須向174名女員工賠償,過去10年已支付11億英鎊(約108億港元)。由於還欠7.6億英鎊,在面對本身已經龐大的財赤下,唯有以宣布破產來逃避繼續支付這筆欠薪。原來普通法法庭十多年前的一個裁決,會使一個城市於十多年後破產。香港現時有那麼多司法覆核案,當中還有很多是以政府的法援金來資助,香港都有可能有機會破產。

    西方的議會政治,議員為了選票,是可以作出表面上看似很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可以使政府的財政負擔,無止境地加重的議案。英國普通法法庭,只會就議會通過的議案,詮釋法律觀點,而並不會以公共管理和財務負擔的角度,去作出裁決。西方的制度,表面上看似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衡,可是,這個案例,卻拆射出所謂的三權分立,法庭裁決會造成市政府於十年後破產。在一般市民眼中,男女職員要同工同酬,是現代社會一個很合理的要求。英國伯明翰市議會女職員,為了要爭取男女平等的權利,控告市議會,法庭裁定女職員勝訴,政府要按裁決賠償,這個判決看似合理,但在公共行政來說,該賠償長達十多年之久,現在還有欠款,結果令整個城市的市民一起承擔。如果你是伯明翰市民,會覺得合理嗎?

  • 提升最低工資與輸入外勞 兩者同步進行 香港經濟才能穩步復甦

    提升最低工資與輸入外勞 兩者同步進行 香港經濟才能穩步復甦

    提升最低工資與輸入外勞 兩者同步進行 香港經濟才能穩步復甦

    香港社會一直存在貧富懸殊的問題,雖然億萬富翁的數字在過去十年間有所上升,在職貧窮的市民數目亦增加不少。早於1997年,社會大眾、政府和議員曾提倡關注最低工資,在斷斷續續的來回討論中,《最低工資條例草案》在2010年7月通過,首個法定最低工資水平訂於每小時28 元正,並且於2011年5月1日生效。隨著每兩年一次的檢討,最低工資的水平自2019年5月1日起四年來為每小時37.5元。立法會已通過有關修訂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附屬法例,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由2023年5月1日起調升至每小時40元。香港的最低工資水平仍大幅落後於新加坡、南韓、日本和台灣等亞洲主要城市。新加坡的最低工資為每小時78.3港元,南韓是57.1港元,日本是56.7港元,而台灣則為43.7港元。

    香港現時一個二人家庭可獲得的綜援金額約為10,962 元,假如家庭只能夠有一人工作,每週工作6天,每月工作26天,每週工作時數約為49.7小時,最低工資的時薪要達至51元才能讓他們賺取與綜援金額相約的收入。在勞動市場,工友靠最低工資獲得的收入與社會保障的相差不遠,部份人士會選擇「只坐不做」,這就違反了最低工資作為保障他們生活的原則。最低工資須提升高於綜援收入相約的範圍,這既能提升從事基層工友的工作誘因,又能鼓勵在職市民繼續工作。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德與同儕在1990年代對美國的最低工資的實證研究發現,在比較最低工資有調漲的新澤西州,及比鄰且最低工資無調漲的賓夕凡尼亞州的對照下,兩州的快餐業就業人數沒有減少,沒有受到紐新澤西州最低工資調漲所影響。卡德的結論是提高最低工資負面影響很小,而且不會導致就業率下降,也不會使工作機會減少,對受僱人數也沒有影響。另外,有其他學者和大學的研究指出,縱觀多年的經濟學實證研究和經濟數據,最低工資的實施與失業率的因果關係並不明確。既然失業率是受制於多個因素的影響,社會可以增加對最低工資調整幅度的理性討論及實證評估研究。

    卡德的另一研究更指出,本地人的收入,可因新移民來到而增加,但對於那些較早移民當地的人可能承受負面影響。新移民與輸入外勞的情況相近,都是為著補足本地所缺乏的人口而推出的政策,這可以間接證明,增加輸入外勞,亦能推高香港本地人的收入。新加坡的例子是大量使用外勞,高、中、低檔的外勞都輸入,新加坡的年均GDP增長約5%,而香港則只有3%。新加坡2022年的人均GDP有79,576美元,而香港卻只有49,850美元,新加坡比香港高六成。現實是新加坡的整體經濟大環境改善之後,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也會有所改善,新加坡的建築工人也不會完全沒有得益。新加坡例子足以證明,大量輸入外勞處理本地人口不願或不能負擔的工作,反會增加本地人的收入。

    香港的人口流失問題嚴重,若不能盡快補充,會對香港的經濟動力大打折扣。由於香港的最低工資已大幅落後亞洲主要城市,而現在全球通脹升温,是有必要把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筆者同意最低工資的提升,要按香港經濟情況,循序漸進地增加至51港元。同時,亦要為補足人口流失而輸入外勞,這樣雙管齊下,才能令香港經濟穩步復甦,添加發展動能和新動力。當老闆在輸入外勞後賺到足夠的利潤,亦應要顧及勞動階層的生活需要,接受把最低工資調升,這樣才能達到勞資雙方雙嬴的理想局面。

    文:姚潔凝

  • 【來論】改革區議會選舉實屬必要亦是必然

    【來論】改革區議會選舉實屬必要亦是必然

    【來論】改革區議會選舉實屬必要亦是必然

    很多人清楚記得,2014年非法「佔中」和2019年「修例風波」這兩項大規模癱瘓香港的事件里,有部分積極參與者就是身兼區議員的亂港分子。他們利用區議會選舉制度的漏洞進入議會,騎劫區議會,把區議會變成宣揚「港獨」、對抗中央、煽動顛覆、侵蝕特區管治根基、破壞香港安寧的政治平台。「佔中」期間出現了一批所謂學生領袖,如「佔中」推動者、香港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張秀賢,參選過香港大學學生會選舉的彭卓棋等,在翌年區議會選舉中聯同約60名「傘兵」(即非法「佔中」者)參選並贏得8席。香港「眾志」的羅冠聰、小麗民主教室的劉小麗及青年新政的游蕙禎、梁頌恆等冒起,隨後更於2016年當選立法會議員。

    筆者因不認同2014年非法「佔中」,故於2015年以獨立身份參選區議會選舉,作為素人是以自己薪金作競選經費。當時有外國傳媒機構主動向筆者提供資金,筆者心知外國勢力是以黑金資助素人參選,故立即拒絕。筆者參選只為履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堅拒接受任何來歷不明資金。但在暴力文化騎劫區議會的氣氛下,首次參選便遭政敵致電「告誡」稱若參選就會被毆打,之後還在筆者面書專頁留言威脅,更有甚者寄來匿名信恐嚇稱「對你全家不利」。香港是法治社會,筆者並不會向惡勢力低頭,遂向警方報案。當年參選時深受暴力陰影籠罩者,豈止一人。

    回顧過去兩屆區議會選舉,不難發現每次選舉前均有外國勢力蓄意干預,公然利用不同的社會事件和大型遊行,煽動市民的反抗情緒,把原本在基本法規定下屬於諮詢機構的區議會,變成影響政制穩定的政權機構。區議會漸漸偏離了提供地區服務的本來職能和定位,被政治色彩塗抹,轉化為一種類似地區政權或政治組織的非牛非馬之物。經過非法「佔中」和「修例風波」的前車之鑒,為避免被亂港分子和外國勢力再次騎劫選舉,為保障廣大市民的福祉,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區議會選舉制度已經到了不得不改、非改不可的時候,其改革十分必要也實屬必然。

  • 【來論】姚潔凝:區議會改革要選賢任能 堅決把亂港分子排除在外

    【來論】姚潔凝:區議會改革要選賢任能 堅決把亂港分子排除在外

    【來論】姚潔凝:區議會改革要選賢任能 堅決把亂港分子排除在外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21年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上深刻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能不能不斷培養出優秀領導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這個政黨、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2022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談到,「要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選賢任能,廣泛吸納愛國愛港立場堅定、管治能力突出、熱心服務公眾的優秀人才進入政府。」根據基本法第97條,區議會並非地區政權機構,區議員雖然經選舉產生,屬公職人員的一種,亦是政制的一部分,其職能應回歸本位,「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專注其提供地區服務的使命,降低其因選舉所帶來的政治色彩。

    2021年以前,香港選舉制度並未完善,從熱衷參選人士中所產生的社會領袖,往往能說會道者居多,能幹者少。如美國、日本等奉行西方式民主的地方般,平庸的社會領袖能夠通過選舉,進入香港的政制架構,這正正是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出現了很多由外國勢力資助的政黨或政治組織所推舉的反對派人士。這些人士只靠政治資本和空泛口號,蠱惑人心來換取選票,卻從無管治地區行政經驗,有些更連基本大學學歷也欠缺。當選的區議員中,有很多學識和基本政治認識也不足,守法意識薄弱,很容易為政治利益動搖對國家和香港的忠誠,並非愛國者。

    經過2019年修例風波後的區議會選舉,452個區議會民選議席,反對派取得388席(86%),建制派取得59席(14%)。反對派議員當選後,區議會變成政治舞台,民粹主義騎劫了地區議會,議員甚少跟進民生議題。一些區議員未能遵守相關規則及指引,濫用議會資源作政治性質活動,申請撥款予涉及利益衝突的組織,區議會亂象頻生。過去三年的新冠疫情,相當部分區議員因缺乏專業的政務培訓和經驗,無力協助政府對抗疫症,區議會的功能已全面失效。第六屆特區政府為了改善地區行政,唯有成立關愛隊,以補區議會之不足,這反映是時候進行區議會改革了。

    今年適逢區議會換屆,是有必要在改革中,落實「愛國者治港」和選賢任能制度,堅決把反中亂港分子排除在外。筆者建議要立法規範,所有曾有違法犯罪紀錄的人士均不能擔任公職,包括關愛隊和區議員。政府應就區議員資格,列出必須具備相應的學歷要求,以避免常識和知識水準連小學生也不如的不理想情況出現。為達到選舉制度能充分彰顯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和公平競爭性,建議改革能在提名期開始前,公平地讓有意當區議員的愛國者,先向相關的核准機構報名,核准機構可考慮由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安委)轄下的「資格審查委員會」擔任。

    國安委可審視候選人的資格,合資格者名單由國安委提供予地區專員,國安委對愛國者作出客觀標準的定義,確保甄別程式公平公正,這樣能提升香港市民對改革制度的信心,保障港人的被選舉權,自然能提升市民在區議會選舉的參與程度,並增加選舉的競爭性和公平性。區議會改革應採取平衡政策,吸納五光十色的人才,建立「知事識人、依事擇人、精準選人,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的良好政治環境,增強香港市民的歸屬感與愛國情感。這樣的改革,亦能正面宣傳特區政府是唯才是舉。有道是「以儉率人,於是天下之士無不以廉節自勵,吏治煥然一新」。(資料圖)

  • 民主思路倡立法禁假消息 與23條立法一併推出

    民主思路倡立法禁假消息 與23條立法一併推出

    民主思路倡立法禁假消息 與23條立法一併推出

    民主思路今日(26日)發布《施政報告》建議書,當中提到建議立法禁止網上虛假消息,部份內容可以在《基本法》第23條立法時一併考慮。召集人湯家驊解釋指:「虛假消息影響好大,好似𠵱家接種疫苗咁,有人傳播錯誤資訊,令到部份市民寧願俾幾千蚊買張免針紙,都唔肯打針,對社會安全構成嚴重傷害!」

    促善用科技重新測量郊野公園地界

    湯家驊表示,有關國家安全的問題已有《國安法》清晰維護,但社會需加強討論該如何處理虛假消息的流通:「未必需要刑事化,可以循民事(訴訟)處理,但政府需要再探討點樣處理啲假消息。」理事麥慶歡補充指,政府23條立法準備得如火如荼,當局明白其急切性,相信將在不久將來可完成相關法律草案。

    理事陳進雄建議政府加強形象宣傳,透過爭取主辦大型國際活動,重塑香港的國際地位。惟香港近日多項體育盛事告吹或接近告吹,湯家驊強調政府的整體方向為全面開放,但需密切留意疫情走向、會否出現變異病毒等,坦言並無可能訂立放寬「0+0」的硬性時間表。

    土地政策方面,理事姚潔凝表示,香港現時至少有3萬份土地租約將於2047年屆滿,建議政府應主動確認土地契約的租期可以延續,穩定銀行及投資者信心。另外,民主思路呼籲政府善用科技,重新測量郊野公園的地界,呼籲政府考慮發展粉嶺高球場的同時,應積極另覓發展價值較高的土地。

    原文網址: 施政報告︱民主思路倡立法禁假消息 與23條立法一併推出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1904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 發展綠化地帶以解決劏房問題

    發展綠化地帶以解決劏房問題

    發展綠化地帶以解決劏房問題

    在香港回歸後,「綠化地帶」一直被環境保護團體(環團)視為土地發展的「禁區」。究其原因,香港政府在規劃上,對「綠化地帶」的定義含糊不清,導致發展停滯。知往鑒今,「綠化地帶」一詞源於英國的城巿規劃概念。英國在工業革命後,大量農民為求生計湧進城巿,從事勞動密集式工業,對城巿的基礎設施造成壓力。城鎮化和工業化對提供糧食的農地造成污染。為求保障糧食供應,便要在人類聚居的城巿和製造糧食的農地之間,設定一個緩衝區,這就是「綠化地帶」的由來。
    而在香港,「綠化地帶」是1947年才出現在政府的規劃文件中,1947-195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復元期,國共內戰令大量難民湧進香港,香港人口突然急增。英國首都倫敦的城市規劃師艾伯克隆比(Sir Leslie Patrick Abercrombie) 獲邀來港制定香港首份城巿規劃報告,「綠化地帶」的設計就是要保持香港有足夠的自給自足糧食供應,以謀求社會穩定而訂立的。
    時至今日,經過75年,在規劃大綱圖中,「綠化地帶」被定義為一道天然屏障,作為市區及其他發展區的界限。一般情況下,「綠化地帶」將不可以進行任何發展,除了自然保育設施、郊遊設施等。至於發展屋宇及公共設施,則需要作出規劃申請。「綠化地帶」經常被環團與郊野公園地帶混為一談,實際上,郊野公園是受到第208章《郊野公園條例》所約束,而「綠化地帶」就是其餘非郊野公園地段與巿區中間保育價值較低的地區。根據政府資料顯示,香港「綠化地帶」約有16,000公頃,佔總面積14.5%,大部分均屬於政府土地。
    香港的環團表面上好像要為保護環境而戰,回歸以來經常在「綠化地帶」的公眾諮詢中,鼓動民意反對發展。只要查究這些組織的主要捐款人,不難發現其資金來源,是由不同的地產發展商所支配,目的就是要從香港政府手中,奪取土地發展的話語權。
    上屆政府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動用「綠化地帶」的其中2%,已受到環團的評擊。規劃署正檢討已失去其原有功能的「綠化地帶」土地,在新界區發掘到一些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綠化地帶」,以物色更多適合用地作住宅發展。香港已有多個公營房屋是由「綠化地帶」改劃而成的,例如馬鞍山居屋錦駿苑和油塘欣榮街綠置居高宏苑等。
    今時今日,香港的農地已非巿民主要的糧食來源,「綠化地帶」明顯已失去其保障糧食供應的原有功能。反觀香港公屋輪候冊的年期屢創歷史新高,低下階層受盡劏房狹隘空間的折磨。發展「綠化地帶」只涉及改劃土地用途,既不用修改法例,又不用大費周章收地,保育價值低而又鄰近交通配套,是短期內立即可動用的土地儲備,政府估算只要發展1%的「綠化地帶」,便能提供約89,000個單位。
    筆者深信只要新一屆政府加速「綠化地帶」的改劃,並同步縮短發展和建屋的審批程序,在未來五年定必有更多的公營房屋供應,以解決劏房和上樓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