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媒體

  • 寸金尺土商場拒放膠樽回收機 逾九成市民有回贈願參與

    寸金尺土商場拒放膠樽回收機 逾九成市民有回贈願參與

    寸金尺土商場拒放膠樽回收機 逾九成市民有回贈願參與

    香港膠樽回收率只有7.6%

    民主思路社區實驗室早前進行膠樽回收問卷調查,發現有九成以上市民支持膠樽可按樽回收,然而現時有七成以上發展商未有安裝膠樽自動回收機,過半數受訪管理公司指現時沒有回收膠樽的誘因去促使他們進行回收工作,令本港的回收率偏低。民主思路建議政府盡快落實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制。

    社區實驗室是次調查收集了13個本地主要發展商及物業管理公司,當中涉及逾157個商場、19所酒店和數十個私人屋苑,以及331名市民的回應。93%市民表示若膠樽可以按樽,有錢回贈,是會把膠樽放入自動回收機,84%市民希望能提供0.5元至1元回贈。然七成以上發展商未有安裝自動回收機,雖然近七成發展商認同安裝自動回收機能提升企業形象,但卻因商場寸金尺土等理由不願意提供位置,令市民即使有意欲去回收膠樽亦沒有足夠的回收機。

    除發展商外,管理公司的回收率亦偏低。早前有新聞揭發清潔公司的前線清潔人員把回收得來的膠樽直接倒入垃圾桶。管理公司回應指過半數管理公司會將回收品直接交予清潔公司代辦,可是清潔公司的服務合同通常沒有寫明需要負責做回收工作,近日回收價格下跌,沒有回收商願意跟他們買回收品,他們的回收誘因就消失。民主思路認為清潔公司會回收服務欠佳會令市民產生不良印象,打擊他們的回收意欲。

    民主思路建議,政府必須盡快落實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制,令飲料生産商缴交責任稅,所收到的稅款,必須要用作資助社會完善膠樽的回收鏈,並補貼市民按樽回贈,增加大眾回收膠樽的誘因,同時為配合未來的固體廢物徵費政策,物業管理公司必須於固體廢物徵費立法前,監管好旗下屋苑的私人回收,由於現行的法例只規管食環署管轄的公眾回收桶,相關的罰則應擴展至物業管理公司的私人回收桶,以免清潔公司亂將回收品掉棄的情況持續發生。

    根據資料顯示,膠樽生產責任制及按樽制度早已在歐洲推行超過40年,回收可高達九成半以上,但香港2017年的膠樽回收率只有7.6%,因此組織認為推行生產者責任制以推高香港膠樽回收率是刻不容緩。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4471897-寸金尺土商場難放膠樽回收機-逾成八市民冀獲5角至

  • 調查:77%發展商無裝膠樽回收機

    調查:77%發展商無裝膠樽回收機

    調查:77%發展商無裝膠樽回收機

    【本報訊】有民間機構推出膠樽回收獎賞制度,政府亦擬下半年效法。一個智庫組織的社區實驗室早前訪問旗下有商場的多間本地主要發展商及三百多名市民,發現七成七受訪發展商沒有安裝由不同企業或機構研發的膠樽自動回收機,八成一受訪市民則不知道全港有約一百部膠樽自動回收機,反映宣傳不足,大部分受訪市民認為,提供現金回贈可進一步鼓勵回收。

    團體促現金補貼按樽回收

    由民主思路做的調查分別訪問十三間本地主要發展商及物業管理公司,涉及逾一百五十七個商場、十九所酒店和數十個私人屋苑。結果顯示,六成九受訪公司反映每天通常只有一百個膠樽放入啡色回收桶,智庫認為結果顯示廢膠回收價值低,難以吸引回收商每天到商場或屋苑回收。至於三百三十一名受訪市民的意見,則稱若有現金回贈,可為市民提供回收誘因。五成六受訪市民更希望有一元回贈,兩成八受訪者希望有五毫子。

    智庫促請政府補貼市民按樽回收,在固體廢物徵費立法前,物業管理公司應加強監管旗下屋苑的私人回收桶。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希望政府盡快落實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制,以推高香港的膠樽回收率。

  • 民主思路促徵收膠樽生產稅 補貼市民按樽回收

    民主思路促徵收膠樽生產稅 補貼市民按樽回收

    香港膠樽回收狀況不理想,回收率不足一成,團體「民主思路」調查指,逾九成市民都支持膠樽按樽回收,建議政府盡快落實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制,向生產商徵稅,所得稅款補貼市民按樽回贈,增加大眾回收膠樽的誘因。

    逾半數人希望按$1

    民主思路社區實驗室早前以問卷形式,訪問331名市民,發現81%人不知道香港裝有100部膠樽自動回收機。而93%受訪者說若膠樽可以按樽,有錢回贈,願意將膠樽放入自動回收機。56%人希望可按到$1,而28%人就認為可按$0.5。至於自動回收機的位置,32%人希望設置於自己居住大廈或屋苑的回收站,26%人希望設於便利店。

    民主思路社區幹事姚潔凝指,香港每天有過萬噸固體廢物棄置堆填區,廢膠佔2100噸,十分一為膠樽,而堆填區快將爆滿,問題嚴峻。民主思路促請政府盡快落實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制,向飲料生產商徵收生產稅,所得稅款用作資助社會完善膠樽的回收鏈,並補貼市民按樽回贈。民主思路社區幹事黃頴灝建議生產者每製造一個膠樽,就需交$1稅。

    回收桶規管懲處應擴至私人屋苑

    調查另訪問13個本地主要發展商及物業管理公司,包括157個商場、19間酒店及數十個私人屋苑。在發展商回應的問卷中,近七成反映每天通常只有100個膠樽放入啡色回收桶,而廢膠回收價值低,難吸引回收商每天到商場或屋苑回收。近日更有報道指荃灣某屋苑的清潔人員,疑將回收桶內的膠樽當一般垃圾丟棄。民主思路建議物業管理公司直接聘請回收商處理回收品,又指現行法例只規管食環署管轄的公眾回收桶,罰則應擴展至物管公司的私人回收桶。

  • 膠樽回收率不足一成 民主思路促生產商補貼按樽制度

    膠樽回收率不足一成 民主思路促生產商補貼按樽制度

    膠樽回收率不足一成 民主思路促生產商補貼按樽制度

    民主思路今早聯同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及綠惜地球召開記者會,發佈膠樽回收問卷調查。調查發現不少發展商願意在旗下物業加裝膠樽回收機﹐但礙於收取服務費及需自行處理回收程序而舉步為艱。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現時香港塑膠樽的回收率不足一成,僅得7.6%,建議落實膠樽生產責任制,以及促請生產商補貼按樽制度,增加社會大眾回收膠樽的誘因。

    民主思路早前進行問卷調查,向公眾、大型發展商、物業管理公司、連鎖超級巿場及便利店,了解對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制的看法,最終分別取得331名巿民及13個發展商及物業管理公司,涉及旗下逾157個商場、19所酒店和私人屋苑的回應。然而,連鎖超級巿場及便利店則未有回應調查。

    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何志偉表示,近7成受訪發展商願意在旗下物業安裝膠樽自動回收機,惟實際上發展商常以租金問題拒絕提供位置安裝回收機。他指出,即使發展商表示有興趣安裝膠樽自動回收機,但得知需要收取服務費,以及要自行處理回收程序後就會表現卻步,更曾經有發展商向回收公司要求收取租金,否則不會撥出商場位置。

    在受訪的311位市民中,有逾81%人共不知道現時全港共有約100部膠樽自動回收機。另外,有超過9成人支持膠樽可以按樽回收,即若按樽有錢回贈,是會把膠樽放入自動回收機。對於按樽的收費水平,56%巿民要求每個膠樽$1,而28%巿民則表示每個膠樽$0.5。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膠樽生產責任制及按樽制度,早已在歐洲推行超過40年,回收率高達96%,而其他隣近國家甚至大灣區亦開始邁向「零堆填」。反觀現時香港塑膠樽的回收率只有7.6%,有迫切的改善需要。

    民主思路社區幹事姚潔凝表示, 飲料生產商應承擔生產者的社會責任,繳交責任稅。所收到的稅款必須規定用於資助本港的膠樽回收鏈,並補貼巿民按樽回贈,以增加大眾回收膠樽的經濟誘因。她強調,若然回收品得到妥善處理,就能使被掉棄的物品發揮更大價值。

    被問到向生產商加徵生產税,會否把生產成本轉嫁至消費者。民主思路社區幹事黃頴灝回應,轉嫁與否是商業決定,但相信按樽的收益可以彌補產品加價的差額,而企業更應關注的是外在成本,對環境的傷害。民主思路亦即將舉行環保考察團,參觀香港膠樽回收廠及其他回收設施,了解香港膠樽回收的現況的。

  • 語言隔閡削少數族裔防性罪行意識 平機會擬繙譯多語言教材

    語言隔閡削少數族裔防性罪行意識 平機會擬繙譯多語言教材

    語言隔閡削少數族裔防性罪行意識 平機會擬繙譯多語言教材

    少數族裔關注組織、南方民主同盟主席龍緯汶疑因熊抱女童、著女童坐其大腿等親暱合照,被警方拘捕,被控非禮和藏有兒童色情物品等5項罪名。種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協會呼籲政府及機構增加資源,加強少數族裔對性騷擾及性侵犯的認知防犯和提高意識。

    平機會署理營運總裁朱崇文指,連一般香港市民也對性騷擾認識不深,以為非禮、強姦等有觸碰的性刑事罪行才受規管,更何況有語言隔閡的少數族裔。實際上還有性騷擾這條民事罪行,一個眼神、展示一些色情片段,都可入罪,非禮者可以同時被控刑事和民事罪,事主可追討民事索償,甚至向涉及責任的機構追討。他補充,法例條文對性騷擾的定義繁複,若簡單而言,可分2大類,一是該行為不受歡迎或涉及性,合理的人都覺得會被冒犯;二是營造性方面有敵意的環境,但現實中難一概而論。

    朱又引述平機會的調查指,目前學校性教育滲透在不同學科,甚少獨立成科,另外宗教學校的性教育也「唔係咁到肉」。他指性教育並非只教育兩性生理機能,而是兩性關係之間如何互相尊重。

    種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協會創辦人白俊達則指,由於香港性教育主要集中在中英文,忽略少數族裔語言,加上少數族裔的信仰及文化較注重尊師重道,所以少數族裔兒童及家長對性騷擾及性侵犯的意識較低,未必知道某些行為是性騷擾,或雖然覺得不妥,但不知如何應對;有時兒童及青少年怕被家長怪責,反而不會向家長表達。協會成立以來,亦沒有收到過相關投訴,他們認為性騷擾情況或被低估。

    協會日後會多加聯絡家長和學校、加設社區求助點、加強宣傳教育,並呼籲少數族裔市民如有疑問,可尋求協助。協會也會與平機會保持合作,推廣預防性騷擾及性侵犯,平機會稍後將為少數族裔,繙譯性教育題材,加強教育。

    此外,對於日前國泰航空2男拖手廣告,疑被機管局及港鐵封殺,引起爭議,朱崇文表示,畢竟香港沒有相關法例規管,難以評論。而據其了解,港鐵及機管局已願意讓廣告上架,相信現已沒有爭議,他個人亦認為,港鐵及機管局無必要抽起相關廣告。

  • 【非禮女童案】少數族裔對性暴力意識不足 易信人少防備易受侵害

    【非禮女童案】少數族裔對性暴力意識不足 易信人少防備易受侵害

    【非禮女童案】少數族裔對性暴力意識不足 易信人少防備易受侵害

    少數族裔女童,遭協助弱勢社群的人士非禮,事件引起全城嘩然。多個少數族裔關注團體與平機會舉行起記者會就表達強烈關注。他們皆認為稱少數族裔對性罪行的意識不足,非常信賴學校和社工,「對性界線模糊,受傷害都不知」,加上語言、文化背景及社會障礙令受害人求助時卻步,受害人數難以估計。平機會代表更直斥本港性教育嚴重不足,促請政府動員社區網絡及加強宣傳。

    種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協會、香港巴基斯坦聯會聯同平機會今舉行記者會,就近日有少數族裔女童被非禮一事,對少數族裔兒童受性騷擾表達深切關注,促請政府正視。

    種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協會創辦人之一姚潔凝稱,多個不同種族的本地團體認為少數族裔兒童易受性騷擾及性侵犯的傷害。不少低收入的少數族裔家庭缺乏保護兒童的意識,加上語言及社會障礙令他們在尋求協助時卻步,「雖然暫時未有性罪行投訴實際數字,受害人難以估計。」她冀透過今次記者會引起政府和社會關注外,亦令少數族裔知悉可向他們求助,她亦呼籲各機構加強對兒童工作有關的人士作性罪行背景審查。

    該組織另一創辦人白俊達亦稱,少數族裔兒童本身對性罪行的認識不足,加上受文化影響,「非常害怕父母」,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尤是受性傷害,對父母難以啟齒。他幼兒自身經歷說:「小時候踩單車跌傷,都會怕比父母罵。當小朋友受到性騷擾或性侵犯時,因為擔心要令工作繁忙的父母上經常到警署而無法上班,亦不知從何處尋求協助,而啞忍受辱。

    白俊達又指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少數族裔族群中,受宗教背景影響,性對女性而言是禁忌,某些家長都知道學校要提供性教育,甚至會叫女兒不要上學,令少數族裔的女童不知何為性騷擾,在性知識不足下容易受到傷害。故他認為宣傳是首要任務,「現在政府的性教育宣傳少了很多,電視、港鐵周圍宣傳禁吸毒,但冇人去宣傳防止性騷擾。如以前「寶寶龍」去哪兒了?」他稱,關注團體將會「落區」先到灣仔和油尖旺等區,香透過成日合購團體、少數族裔團體睇返少數族裔語言的單張,以及「點對點」形式以「女性教育女性」入手希望令少數族裔家長容易吸收和教育子女性知識。

    身兼平機會委員的香港巴基斯坦學生會教育顧問 Rizwan Ulla指出, 少數族裔兒童易受性傷害,源於不少家長和兒童都非常信賴老師和社會工作者,加上他們對性非常保守、性知識不足,「他們受老師和社會工作者的性暴力,可能都未必知,甚至都不敢出聲」。另外,由於語言不通,令他們不清楚性罪行的定義及自身權益。

    他認為,政府有必要提供少數族裔語言的宣傳,以及走入社區,向教師、地區團體親自透過他們親身向少數族裔家長宣傳性知識,「他們經常用Facebook,政府和地區團體可活用社交媒體,達到廣泛宣傳」。他促請,政府與教育局、平機會和兒童事務委員會跟進有關問題。

    平機會署理營運總裁朱崇文亦認為,不論本地和少數族裔對於性騷擾和性侵犯定義的認識模糊,不少對性罪行限於性侵的刑事罪行。他稱,而事實上要為有時性騷擾定義範圍廣,「一個眼神、一個膊頭都可能涉及性騷擾」,市民可以「民事侵權」提出申索。

    他亦就性騷擾的定義為市民一些「貼士」,他稱性騷擾分兩個範疇,包括不合理、不受歡迎的涉及性的行為,「例如男方搭女方的膊頭,無故再掃背,就可能觸犯性騷擾」;另一包括環境性騷擾,「如一位男士在公司公然看色情片,引起旁邊女士不安」。

    他又批評,本港的性教育「每況愈下」,不少學校對性避而不談,,老師亦擔心被投訴不敢教、亦不懂教,「教得不入肉」,只限於教育局的刻板教材指引「以生物角度形式」作性教育,「不少學生反映連避孕套都不懂用」,叫他們如何保障自己?」他透露,目前以依賴靠地方基金會和團體協助到校訓練教師教授性知識。

  • 3歲童日用9小時電子奶咀只懂說單字 視光專家:2歲以下幼兒「零屏幕」

    3歲童日用9小時電子奶咀只懂說單字 視光專家:2歲以下幼兒「零屏幕」

    3歲童日用9小時電子奶咀只懂說單字 視光專家:2歲以下幼兒「零屏幕」

    「電子奶咀」成為幼兒日常生活另類糧食,惟長期接觸或影響幼兒視力及語言能力。有心理學家指,曾有3歲男童日花9小時觀看電子屏幕,語言能力低於同齡幼童,就讀K1時仍只懂講單字。民主思路一項調查發現,近4成幼兒日看電子屏幕至少1小時,超出衞生署建議的標準;視光專家提醒,幼兒長期近距離接觸電子屏幕,可造成近視、散光等問題,建議0至2歲嬰幼兒完全「零屏幕」。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學家程衞強表示,曾有雙職家長留意到兒子於約3歲﹑就讀K1時,只懂說單字,未懂得講出完整句子、複字等,遂主動求助,結果發現兒子的語言能力未達同齡幼童的正常水平。

    程說,與男童家長會面時,得悉父母每天容許兒子觀看不同電子屏幕長達8、9小時,故不排除此舉是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原因之一。他稱,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可降低幼兒專注力及語言發展能力,影響學習效能。

    程衞強又舉例,過往曾有研究顯示,於2歲前有看電視的嬰幼兒,他們在7歲時的專注力﹑學習英文生字詞量等,都比2歲前無看電視的嬰幼兒低。

    事實上,家長對幼兒使用電子屏幕的認知仍有不足。民主思路社區實驗室今年3月透過街頭及網上問卷形式,成功訪問300名0至5歲幼兒的家長。結果顯示,39%幼兒每日花上1小時或以上使用電子屏幕,更有7%受訪家長表示會讓子女每天使用電子屏幕長達3小時或以上。

    調查又指,分別有38%和42%家長不知道衞生署有就幼兒對電子屏幕「應限制在一小時以內」和「睡前一小時不應使用電子屏幕」的建議。

  • 四成幼兒日花逾一小時看電子屏幕 專家指2歲或以下幼兒不應使用

    四成幼兒日花逾一小時看電子屏幕 專家指2歲或以下幼兒不應使用

    有組織早前進行調查,了解幼兒使用電子屏幕的情況。調查發現,約四成兒童每日看電子屏幕一小時或以上,更有高達7%家長讓小孩每天使用電子屏幕三小時或以上。

    註冊視光師苗延泰提醒,為顧及幼兒視力發展和健康,0至2歲的幼兒不應使用電子屏幕。若幼兒每日花上多於一小時於電子屏幕上,眼睛長期集中於強烈光線上,會影響眼睛發育,造成近視、散光等問題。

    民主思路社區實驗於今年3月,訪問了300名育有0至5歲幼兒的家長,發現39%幼兒日看電子屏幕一小時或以上。另外,更有高達7%家長讓小孩每天使用電子屏幕三小時或以上。

    調查又發現,分別有38%和42%家長不知道衞生署有就幼兒對電子屏幕「應限制在一小時以內」和「睡前一小時不應使用電子屏幕」的建議。

    每日花多於一小時於電子屏幕 會影響眼睛發育

    註冊視光師苗延泰指,0至5歲幼兒仍處於發育時期,眼睛結構組織尚未成熟,若每日花上多於一小時於電子屏幕上,眼睛長期集中於強烈光線上,會影響眼睛發育,造成近視、散光等問題。

    民主思路社區實驗室認為,調查發現家長對於電子屏幕對幼兒影響的知識不足。為提高家長在這方面的意識,建議政府應鼓勵母嬰健康院護士,與家長會診時加強教育幼兒護眼之道。

  • (EN) Watch it! Eye warning for young children

    (EN) Watch it! Eye warning for young children

    (EN) Watch it! Eye warning for young children

    對不起,此內容只適用於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