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媒體

  • 保留太白海鮮舫建博物館

    保留太白海鮮舫建博物館

    保留太白海鮮舫建博物館

    前特首林鄭月娥任內推出的「躍動港島南」項目,期望將南區塑造成宜居宜遊的地區,惟繼珍寶海鮮舫保育無望後,另一重點項目石澳石礦場水上運動中心,亦決定取消招標。有建築測量業界人士指,以一元租金取得數十公頃用地看似划算,實際上有關項目有眾多不合理之處,例如政府零投資,需要經營者自行修路、設計及興建公共用地設施,但對盈利項目如餐飲和住宿等卻諸多限制,又禁止以會員制經營,根本難以回本,認為政府有必要重新思考政策方向。

    記者林家希

    「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談起石澳石礦場招標,有建築測量業界人士怨聲載道,指用一元的象徵式租金,可租得相關土地二十五年,但標書有很多「高難度」要求。她舉例,政府所謂的公私營合作方式,便是不作任何投資,提到前往有關用地途經的石澳道,來回只有各一條行車綫,其後必須轉入小路才可到達礦場,即營運者需要自行修路,「經營者要自己起路,又要自行申請更改土地用途,水、電、煤等也要自行解決,設計、興建和營運也是,起完賺到錢又要分成給政府,絕對不是普通發展商可以承擔。」

    禁會員制難維持收入

    舊石澳石礦場位於鶴嘴半島西岸,佔地面積約三十五公頃,近二十四公頃是人造斜坡,十一公頃為人工湖,較平坦、可以發展的陸地有五點五公頃。政府在標書列明,必須興建滑浪風帆中心,其他如餐飲和住宿的範圍,不可超過可發展陸地的兩成,亦即一萬一千平方米。過去有關項目在立法會諮詢時,已有議員提出營運者難以維持穩定收入,當時相關項目代表稱,不接受營運者以會員制經營,強調設施必須面向市民,並優先提供給社區人士和學校使用。

    有業界人士透露,相關土地規模與黃金海岸相似,故行內曾傳出該土地是為特定發展商「量身訂造」,但仍有其他公司想入標競投,「有些要求很不合理,不賣樓、起酒店和炒遊艇泊位,根本無法回本。」據知,業界有參考由世界頂級設計師負責、將上海松江國家風景區舊石礦場改建為深坑酒店的方案,提出融合礦場環境的房屋和酒店設計,幾經辛苦「度掂條數」,無奈政府稱標書不符要求,他苦笑說:「相信只是不合『現屆』政府的口味。」

    石澳石礦場較平坦,可以發展的陸地約五點五公頃。

    應跨部門協作平衡社會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躍動港島南」由發展局成立的躍動港島南辦事處協調,但石澳石礦場土地卻由前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負責,相關項目更沒有被列入「躍動港島南概念總綱計畫」內。業界指情況過於「創新」,曾有人向躍動港島南辦事處負責人詢問,對方僅稱石礦場項目與該辦事處無關。

    據了解,上屆政府曾拉攏地區人士以及民營的小型體育會參與項目,但項目規模上億元起跳,一般街坊組織無法負擔,知情人士說,「即係叫他們要拍埋發展商入會。」他指,整個項目異常趕急,像要趕在政府換屆前推出,只辦了一次名義上的地區諮詢會,便上馬招標。有另一說法指,政府在研究及解決南區進入石澳的交通問題後,便會重新推動有關項目。

    保留太白海鮮舫建博物館

    「暫停可能是好事。」民主思路社區實驗室政策總監姚潔凝指,政府應展開跨部門協作,研究如何平衡社會的整體利益。她舉例,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亦是多種發展模式,既有公屋,也有私營房屋,政府可參考,將部分用地興建公私營房屋,又指可重新安置石澳寮屋居民,騰出用地興建房屋。

    至於其他「躍動港島南」項目,海洋公園重生方案仍在進行中,而珍寶海鮮舫一去不返,據指,政府有意保留旁邊的太白海鮮舫,改建為博物館。其餘較為民生導向的項目,有業內人士評估,雖然進度緩慢,但應不會有大問題,惟在檢視臨時用地上可能遇到阻礙,指現時鴨脷洲北海岸的船廠,以短期租約形式,按季與政府簽約,惟近年有船廠疑分租給遊艇停泊,從中獲利,若要收回土地恐有困難。

    整合黃竹坑現有體育設施的「一地多用」項目仍處於設計階段,據悉,政府打算維持包玉剛泳地的泳池數量,全數改為暖水池,亦會設置新型體育項目如棒球等的運動場地,並將田徑項目的跑道標準化。

    「躍動港島南」概念總綱計畫2.0。

    擴建香港仔避風塘及建立黃竹坑「綠色走廊」等,則按工務工程程序推進中。多項被當局稱為「Quick-wins(快見成效措施)」的小型工程也已完工,包括翻新黃竹坑道天橋和行人路、重鋪鴨脷洲大街一帶路面及增加過路處,以及在鴨脷洲東北部提供更多登岸設施。有當區居民揭露,大多工程採用了歷年區議會的建議,「很多項目都爭取了很多年,不明白為何現在才做。」

    交通配套恐未能配合

    事實上,地區人士對「躍動港島南」的評價好壞參半。區議員梁進提到,計畫內不少建設有利地區發展,但憂慮交通配套未能配合,指現時出入南區容易「塞車」,而乘搭港鐵亦會遇到人潮,擔心黃竹坑站上蓋的樓宇落成及入伙後,情況會惡化,「希望鐵路公司考慮加開班次。」

    現時南港島綫列車只有三卡,有居民指,不認為計畫能為南區帶來大量旅客,但相信當中的活化工廈和發展商貿項目,會令不少區外人進駐,如近期商廈的上班族有明顯增長。民建聯南區支部社區主任張偉楠亦說,政府有必要加快推動南港島綫西段的相關工程。他又指,運輸署將在當區隧道實行「不停車繳費系統」,將收費廣場改為巴士轉乘站,有望助巴士公司整合路綫,惟他建議考慮提供誘因,讓市民願意轉乘區內巴士。

  • 【大公報 – 姚潔凝: 土地不足源於僵化的條例】

    【大公報 – 姚潔凝: 土地不足源於僵化的條例】

    【大公報 – 姚潔凝: 土地不足源於僵化的條例】

    香港地少人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規劃署最新的數據,香港有1,114平方公里,巿區或已建設的土地面積只有25.1%。其餘四份之三都是草地、林地和灌叢。香港只用了四份一的土地面積來給750萬人生活。如果政府肯發展另外四份之三的土地,是否真的就可以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呢?
    事實上並非這樣簡單,現時香港有很多與土地發展相關的條例,其中最關鍵的五條,分別是《郊野公園條例》、《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保護海港條例》、《城巿規劃條例》和《土地收回條例》在過去25來都成為五屆政府的緊箍咒。我們智庫近日參觀了由發展局和智慧城巿聯盟主辧的「地理空間數據實驗室」,負責人講解有關土地資訊的大數據,發現原來香港有很多土地是受制於法例而不能使用的。
    《郊野公園條例》已佔去香港41.6%土地,令到我們可以使用的土地,減至651平方公里。《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中要求我們要保護特別生態價值地區、米埔拉姆薩爾濕地、地質公園和保育區,可用土地減至637平方公里。基於人身安全的考慮,潛在危險品和軍事設施要遠離民居,可用土地又減至576平方公里。集水區不可以受到污染,又減多46平方公里,香港只餘下530平方公里是可以發展。
    不止如此,香港有些地是高過水平面50米或者斜坡幅度大過20度,是不能興建大型樓宇的,這樣又減多227平方公里。現在,香港已發展區有約 135平方公里,剩餘可以發展的土地只有168平方公里。如果香港再不修訂與土地發展相關的法例,香港現時可以用的土地,真的是少之又少,填海變相成為解決土地問題的正確方向。
    香港土地總共有 1,114平方公里
    郊野公園佔 463平方公里
    特別生態價值地區、米埔拉姆薩爾濕地、地質公園和保育區佔 14平方公里
    危險品和軍事設施佔 61 平方公里
    集水區佔 46 平方公里
    高過水平面50米或者斜坡幅度大過20度佔 227平方公里
    已發展區佔 135平方公里
    餘下可發展土地 只有168平方公里
    可惜,香港在回歸前訂立的《保護海港條例》,令政府很多填海工程都因此而受阻,訴訟不斷。再加上《城巿規劃條例》和《土地收回條例》訂立了重重的關卡,香港的土地發展就因此而停滯不前。
    俗語有云:「條例是死的,人是活的。」現屆政府已知道這些條例拖慢了香港土地發展的步伐,發展局已著手為《城巿規劃條例》和《土地收回條例》做精簡程序的諮詢。環境局本月亦已展開對修訂《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諮詢工作。至於《郊野公園條例》和《保護海港條例》的修訂,就要看來屆政府班子的決心,如不考慮陸續對這些條例進行修訂,根本就無法解開香港土地發展的緊箍咒。

  • 大公報 – 姚潔凝: 執法人手不足令劏房蔓延至藍籌私人屋苑

    大公報 – 姚潔凝: 執法人手不足令劏房蔓延至藍籌私人屋苑

    大公報 – 姚潔凝: 執法人手不足令劏房蔓延至藍籌私人屋苑

    近日,有傳媒報導,香港又有一大型藍籌屋苑出現劏房放租情況,一個六百多呎的普通住宅單位,被業主劏成四至五個有獨立廚廁的小房間,記者發現這並非單一獨立事件,是同一屋苑內接連有至少四個住宅單位被業主用不合法方式分間出租。
    根據現時的《建築物條例》,這些在私人屋苑內的分間單位,明顯是未能符合法例訂明的消防安全、結構安全,以及排水工程等方面的建築設計及建造標準。業主在私人屋苑進行樓宇加建及改動工程,事前必須得到物業管理公司的裝修批准,裝修工程公司的相關人員亦會在物管公司有出入記錄。現時大部份私人屋苑的大廈公契條款中,均列明住宅單位不能再加建獨立廚廁的房間,筆者從記者所提供的相片和視頻可見,在分間單位出口安裝的門已經阻礙了住客的逃生途徑,分間單位不能通往樓宇的出口樓梯,相信涉事單位的業主很大機會已經觸犯《建築物條例》。
    其實,每位巿民和物業管理公司均有責任共同構建良好的居住環境,即官、商、民都有權利和義務去監管這些違法劏房。一般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若發現屋苑內有其他業主違法裝修,為了保障屋苑其他住客的安全,是有責任向屋宇署報告相關情況。即使是普通巿民,若發現鄰居有這類違法裝修,亦應盡公民責任向屋宇署舉報。根據屋宇署2022年4月的最新資料月報,於2021年屋宇署收到有關僭建、危險樓宇、招牌或渠管滲漏等的投訴個案,達54,456宗,2014-2021這七年間,這類的個案每年平均都超過五萬宗,加上現時香港30年樓齡以上的樓宇已有二萬七千幢,屋宇署要處理大量投訴和強制驗樓驗窗個案,以目前的人手根本是疲於奔命。
    另外,違法劏房亦令政府庫房收入減少。雖然差餉物業估價署已於2022年1月22日修訂《2021 年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規管分間單位的租賃。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劏房業主因分間單位所獲得倍增的租金收入,相對於要繳交相應差餉或罰款,劏房業主仍然有利可圖。
    屋宇署和差餉物業估價署執法人手不足,業主守法意識薄弱,巿民對《建築物條例》認知不足,加上私人屋苑劏房巿場需求大,利潤相當豐厚,導致很多小業主鋌而走險。按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理論,社會放任非法劏房的不良行為,會誘使他人模仿犯罪,情況現時已是變本加厲。
    筆者是業界人士,期望政府能成立誇部門工作小組,利用大數據如水費和電費記錄等資料,先對有物業管理公司的私人屋苑劏房加強執法,這樣不但能保障庫房收入,亦能保障小巿民得以安居。

  • (EN) Lack of contest for HK’s top job saps interest in election

    (EN) Lack of contest for HK’s top job saps interest in election

    對不起,此內容只適用於EN

  • (EN) New HK administration must focus on housing issue

    (EN) New HK administration must focus on housing issue

    (EN) New HK administration must focus on housing issue

    對不起,此內容只適用於EN

  • (EN) Lack of contest for HK’s top job saps interest in election

    (EN) Lack of contest for HK’s top job saps interest in election

    (EN) Lack of contest for HK’s top job saps interest in election

    對不起,此內容只適用於EN

  • 姚潔凝: 野豬故事教曉我們 • 政治共存的道理

    姚潔凝: 野豬故事教曉我們 • 政治共存的道理

    姚潔凝: 野豬故事教曉我們 • 政治共存的道理

    明報於11月20日一段報導的標題為:「我們毁牠們家園 不可指摘牠們傷人」。這是一位9歲男童對漁護署人道毁滅野豬政策的控訴。

    漁護署自2015年初起,先以人道政策「捕捉、絕育、放回」來處理流浪貓狗,大獲好評。其後更將此政策,推廣到其他野生動物,包括野豬、野牛和猴子。近日接連有兩宗野生動物襲擊人類事件,第一宗是11月4日大嶼山水牛因爭地盤衝擊學童,另一宗是11月9日北角野豬襲警案。大眾對兩宗動物襲擊人類議論紛紛,漁護署終止人道政策,這兩星期大規模誘捕野豬,將之人道毁滅。

    野生動物襲擊人類,原因在於牠們依靠駐地天然資源生存,沒有結紮其繁殖數量增。當賴以生存的資源,不足以支撐整個族群生命所需,便會有攻擊行為。

    筆者居於南區超過20年,小兒最愛看野豬。野豬從不主動襲擊人類,牠們走近人類亦只為討口飯吃。人類與野豬同為生存,人道共融政策才是王道。

    近日,野豬事件有趨政治化之勢,各派以政治立場為先,罔顧事實各自表述。其實,香港的政治生態,本應可向共存共融的方向發展。

    2019年一場政變,究其原因,是香港巿民賴以生存所需,被既得利益者以資本主義掠奪。知識份子和年青人看見社會不公,被假新聞煽動後,有部分的年青人憤而以暴力破壞社會。如男童控訴的同一道理,「政府權貴毁人民生存空間,不可只指摘人民反抗」。

    《港區國安法》、「愛國者治港」和「完善選舉制度」落實後,本以為天下從此太平。可是,香港的政治生態似乎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極端。野豬事件所折射的,是巿民對政府的不滿,大眾巿民對官員不人道的行為側目!巿民以野豬事件借題發揮,坊間輿論升温,漁護署署長的回應更讓事件激化,令本來一樁生態小事發酵。小巿民感覺是,社會權貴企圖迫使巿民,去接受他們的一套,這並不是「一國兩制」的初心!

    要社會和諧,不是一百個香港人都要講同一種聲音,而是讓一百個香港人,都能有一百種聲音。大家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不同派別能和平共存,就如人與野生動物共存共融一樣,這才是治國治港的政道。

  • 港凱莉山學校財困 有家長購千萬元「提名券」凍過水

    港凱莉山學校財困 有家長購千萬元「提名券」凍過水

    財困多月的香港凱莉山學校醜聞不斷,2間關聯公司合共總欠債達3億港元,旗下幼稚園已停止營運。有政黨接獲40多位凱莉山家長求助,指未能取回涉及該校的「提名券」,有家長損失金額高達1,000多萬港元。受影響家長質要求有關公司退回款項,促請教育局及警方調查事件,同時取消該校牌照。

    與香港凱莉山有關聯的「Mount Kelly Foundation Limited(MKFL)」及「Mount Kelly International Limited」早前被清盤。不過,該校已發行逾2億港元債券,每張債券面值約190萬至300萬港元不等。
    大律師朱柏陵表示,香港凱莉山所銷售的提名券並非一般教育債券。他指,若「債券」附帶抵押品,則可在該公司被清盤時變賣,但該提名券並無抵押品,若該公司債務多於家長的債券,清盤時很大機會未能取回全數金額。
    教育局回覆指,局方一直十分關注該校情況,並密切跟進事件的發展。就該校擬於明日(20日)舉行招生活動,局方今已去信學校,要求校方提供該校可正常及持續營辦證明,否則不應取錄學生或收取學費。局方提醒學校,根據《教育條例》學校不得藉廣告作虛假或具誤導性的宣傳。就提名券一事,據局方了解,有家長已報警求助,局方不宜評論。
    家長張太表示,她在2019年在一個國際學校教育展覽認識凱莉山,惟學校職員指入學級別人數已達課室容量,要買提名券可額外開班,變相保證有學位。職員其後游說她購買195萬港元的「提名券」,更稱「可以拎得返,啲錢夠去英國凱莉山讀書用」。她指,7月份已向教育局投訴,亦有向警方報案,但未獲正面回應。
    家長劉女士表示,學校職員曾指債券3年後可轉手,但學校其後反口指合約並無列明。她哽咽指學校教學質素下降,惟求助無門。家長吳先生上年4月已為女兒辦理退學,要求退還2張共值近400萬港元的債券,今年初成功收到首期數十萬港元的款項,惟第2期支票被「彈票」,其後再無新消息。
    民主思路社區幹事、測量師姚潔凝表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不能讓在港教育機構能以「酒樓清盤免責方式」經營,置香港家長的利益於不顧,強調教育局有責任做塞法例漏洞。